您的位置 首页 > 国内资讯

从“医教分离”到“双向赋能”——看四川这所特教校如何点亮特殊儿童未来

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特殊教育学校,12岁的唐氏综合征儿童肖博*正通过“绘本-言语课”接受个性化康复训练。教师与医生联合设计的课程中,小熊故事与蜂蜜口肌训练巧妙…

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特殊教育学校,12岁的唐氏综合征儿童肖博*正通过“绘本-言语课”接受个性化康复训练。教师与医生联合设计的课程中,小熊故事与蜂蜜口肌训练巧妙结合,帮助他逐步提升表达与认知能力。这一幕,正是该校“医教融合”成果的生动缩影。

需求导向,精准服务

“特殊儿童的需求复杂多元,单一领域服务难以奏效。”课题组成员介绍,该校通过“普惠拓面、精准分层、靶向赋能”策略,为不同障碍儿童定制服务。例如,为孤独症儿童设计行为干预课程,为听力障碍儿童提供语言康复训练,并建立“生理需求筑基-社会价值创造”的需求进阶支持链。

数据显示,服务对象已从智力障碍、自闭症扩展至情绪障碍、阅读障碍等群体,累计服务儿童超万名,家长满意度达95%。

双栖人才,筑牢服务根基

为实现医教深度协同,该校组建了教育、医疗、心理咨询跨领域团队,并通过交叉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。康复师学习教育理论,教师掌握医学评估技能,双方共同参与个案会诊,制定“一人一策”方案。近三年,团队开展专项培训30余场,覆盖医护人员、特教教师500余人,为区域特殊教育发展注入专业力量。

早期干预,织就普惠网络

从出生筛查到学龄支持,该校构建了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的全链条体系。以内江市为例,妇幼保健院在新生儿期开展评估,发现发育迟缓儿童即时转介,通过免费干预帮助20余名儿童能力显著提升。

此外,学校联合民政部门设立专项经费,在经济薄弱地区推广“低成本”模式,如整合卫生所与学校资源,开展基础康复服务,弥合区域资源差距。

“医教融合不仅是方法创新,更是教育公平的体现。”该校校长表示,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政策落地与资源整合,助力特殊儿童实现从“生存”到“发展”的跨越。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/showinfo-2-14924-0.html

相关推荐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 9:00-17:30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